废话连篇
 

2017.6.11
看完了《我们仨》。
在看的过程中用潦草的字迹摘抄着喜欢的话语,倍感满足。刚刚用手机再打了一遍,味道反倒淡了。
这本书算是杨绛先生的一本回忆录吧,标题第三部说“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看着这个标题突然就很难受,抄了下来。

第一部是在古驿道发生的。也不知是真实存在的历史还是“我”的想象。有人就一直问我这段描写是真是假,我无法回答,我也不确定。但我认为无须纠结于真假,我看,是从中看杨绛与钱钟书的爱情,看见女儿钱瑗如何能干,如何孝顺,看“我们仨”,自己慢品即可。我倒认为第一部的古驿道上相遇与失散只是他们漫长生活的一个小小引子。
第二部是贴了几张照片,大多合照,在各地。看着照片让我想起爷爷和奶奶。看着“我们仨”照片就能感受到是儒雅睿智的一家。附录中杨绛的字迹很好看,让我想起小时候。爷爷奶奶都是语文老师,奶奶眼睛不好,小时候奶奶让我帮她把爷爷写作起的草稿或她的草稿输入电脑。那时她总问我:“看得清这个写的是什么吗?”到后来语文老师写草稿让我输入电脑也会问我:“看得清这个写的是什么吗?”我的心里满是熟悉。
第三部是深沉长卷,回忆的主体。“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附录中有钱瑗写的《我们仨》,她那时大概已是重病缠身,钱瑗的《我们仨》写在文学研究所的稿纸上,字迹歪斜地似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有的字迹笔画有成人痕迹,却更似孩子的拙劣模仿。钱瑗的《我们仨》,大概是痛苦却幸福快乐之作。因为身体原因还没有写完就被妈妈叫停,停下后四日便在睡梦中永远地沉睡过去。

描写钱钟书笨拙的时候,感觉就是对爱人的宠溺的语气。写锺书有主持才能时,又感受到杨绛对丈夫的自豪。看到圆圆和爸爸合起伙来筑“狗巢”气我,想起我和我的父亲也做过同样的事。《我们仨》充满了生活气息,里面许多事情让我联想到我的生活,有时情不自禁地将身边人代入。看《我们仨》仿佛窥探了杨绛的日记,看其内容时而产生羡慕之情。

他们仨已在天国相聚,而我才刚刚接触。
愿他们安好。

这篇感想比较散乱,写于2017年6月12日。

下面是摘抄,看的是三联书店出的版本。
p34:我停在自己床头贴近衣柜的角落里歇着,觉得自己化淡了。化为乌有了。
p51: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
p52:我只记得前一晚下船时,锺书强睁着眼睛招待我,我说:“你倦了,闭上眼,睡吧。”
他说:“绛,好好里(即‘好生过’)。”
我有没有说“明天见”呢?
p55: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p67: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
P102:锺书和我不在一处生活的时候,给我写信很勤,还特地为我记下详细的日记,所以,他那边的事我大致都知道。
p122: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候解放。
p150: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
p155:锺书干脆叫他们看不懂。他不过是争取说话的自由而已,他不用炫耀学问。
p155:“嘤其鸣兮,求其友声”友声可远在千里之外,可远在数十百年之后。
p155:我们还像年轻时那么兴致好,对什么都有趣。
p162: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
p163:他一双碧蓝的眼睛骨碌碌地看着我,像猫。
p164:假如他没有名,我们该多么清静!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以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思。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经走到尽头了。
p165:一九九七年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监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p165: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附录二:钱瑗 这种“不知愁滋味”的生活也随星移斗转而逐渐消逝了。

评论
© 烂柯人 | Powered by LOFTER